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同创新 > 协同创新平台 > 正文
协同创新平台

走近科学, 避免恐慌: 疫苗的前世今生与风险

作者:士奇 来源:知社学术圈 日期:2016/3/23 14:19:30 人气:6 标签:

近日我国的疫苗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特就此事发布消息: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在本事件中,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文末附世卫组织全文。

疫苗是现代医学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突破,然而这种手段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人痘接种法”。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从古至今,疫苗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疫苗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很多国家,儿童入学前都要强制接受疫苗注射。孩子们因此得以免受多种疾病的侵袭,比如白喉、甲肝、乙肝、流感、麻疹、腮腺炎、小儿麻痹和百日咳等等。要知道,这些疾病在历史上都臭名昭著,动辄夺取上千人的生命。



疫苗一般由已经弱化或者死亡的病菌本身制成。注射微量的已死病菌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消灭它们,这对于未来侵入的同种病菌也很有效。疫苗就是这样帮助免疫系统留下对病菌的记忆,以便日后更容易地消灭威胁。


古代


尽管那时还没有抗体的概念,但古希腊的医师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被某些病毒感染过的人之后会拥有抵抗力。比如在公元前429年,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作出了这样的纪录:那些在雅典天花疫情中幸存下来的人都不会再被感染


中世纪


世界上的第一支疫苗其实源于中国。据英国国民保健署的记录,在10世纪前后,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疫苗的原型。中世纪时期,天花病正在欧洲和亚洲大为肆虐,可谓毁灭性的疾病。中国医师发现,如果正常人接触了天花病患者的痘痂组织,他们日后更不容易患病。即使被感染了,病症也会温和许多,而非致命性的。中国早期最普遍的接种方法是将天花病痘痂捣碎成粉,然后将其吸入鼻内。



中国史籍对于天花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 (公元284-343) 所著的《肘后方》。相传这病是东晋元帝建武初年,豫章太守周访于南阳击退北方胡人 (匈奴) 时,掳获的胡人染有这疾病,因而传入中国,因此当时称为“虏疮”。《肘后方》对于这病的症状有很详确的描述:“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我国首位荣获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其研究工作就是受到《肘后方》的启发,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被认为是抗疟史上的一次突破。文末可阅读屠呦呦诺奖典礼演讲


近代


18世纪以前,只有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一些东方国家较为普遍地使用疫苗。而最先将疫苗接种引入西方的是玛莉·孟塔古夫人——她1689年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后成为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1715年,孟塔古自己经历了一场天花病,并因此毁容。在了解到土耳其人所用的接种方法后,她决定采用这个办法来保护年仅六岁的儿子。“天花病太要命了,然而在土耳其,通过疫苗接种这个发明,这病已经没那么可怕了。”孟塔古夫人在给朋友的心中写道,“有一群老妇人每逢秋季就来从事接种行当……她们拿着装满天花浆液的坚果壳,问你想扎在什么部位……”



玛莉·孟塔古着土耳其装


1721年,孟塔古给她两岁的女儿接种了疫苗,标志着英国首次疫苗接种。这一方法迅速流传开来,并为很多西欧医学家所接受。不过还是有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天花病疫苗接种还是很危险的,在小剂量接种后,大约2%-3%的人会直接因此丧命。


1733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通信》(Letters on the English),其中试图劝告法国同胞接受疫苗接种。“很早以前,切尔克西亚的女人们就将天花染给不到6个月大的婴儿。她们在婴儿的胳膊上切个小口,把其他小孩身上的脓包小心地放入其中。这个脓包会给胳膊带来同样的反应,就像面团上中的酵母一样……”


伏尔泰鼓励法国人要解放思想,接受这一新疗法。当时,疫苗接种已经成为英国防治天花病的标准手段。他还讲道:“据我所知,中国的预防疗法已有数百年历史。这是很好的例证,因为中国人被视为世界上最具智慧,最具能力的民族。当然,他们并不采用直接的接种,而是通过鼻子,就像我们吸鼻烟一样。这种方法可能更易接受,它确实能够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1777年,由于天花病危害太大,连乔治·华盛顿都命令士兵要强制进行疫苗接种



爱德华·詹纳建议农民给家人接种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完成了他预防接种的先驱性工作,并由此被后人称为“免疫学之父”。当时人们发现,英国乡下的挤奶工多数感染过牛痘。这是一种和天花病相似,但温和许多的疾病,同属于痘病毒。得过牛痘的那些人,都不再会染上天花。詹纳决定对此进行实验,将牛痘患者身上的脓取下,将其在一个8岁男孩划破的手臂上揉搓。结果那个男孩一直没有得过天花病。这带来了一种新的更安全的接种方法。


疫苗争议漫画,中间为女子接种者为詹纳


1840年。随后的几十年中,詹纳的预防接种方法广为流行并很快取代了天花接种法。曾有一段时间,两种方法并行使用,但政府明确倡导,只有牛痘接种才是安全的。1840年,英国废止了人痘接种。



天花 (左) 和牛痘 (右) 疫苗接种16天后对比


19世纪80年代。鸡霍乱和炭疽病疫苗的产生或多或少源自偶然。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曾专注于禽类霍乱的研究。他常常将培养菌注入实验用鸡体内,而这常导致它们死亡。有一次,他将培养菌随意随便一放,出去度假。回来再用鸡做实验时,并不知道细菌已经衰弱或者死亡。结果这次的鸡都活了下来,哪怕他再给鸡注射强力的病菌,它们也安然无恙。巴斯德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鸡霍乱的疫苗接种,之后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制成了炭疽病疫苗。


1881年对于疫苗发展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巴斯德弄来两组动物,公开做了一次展示。他给其中一组的24只绵羊、1只山羊和6头奶牛注射了炭疽病疫苗,另一组动物则没有接种。几星期后,他把它们都暴露在炭疽杆菌之下。两天过去,当大家再来看时,接种过的动物都还好好的,另一组则game over了。几年后,巴斯德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



路易斯·巴斯德在实验室


20世纪20年代。詹纳和巴斯德可谓早期预防接种的两位先驱,不过到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发出了更多种类的疫苗并广泛地应用开了。这包括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病等。


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已经在研制小儿麻痹症疫苗了。从上世纪30年代起,近20年里疫苗研究都没有重大突破。美国曾遭遇一场小儿麻痹症疫情,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疫苗需求。



乔纳斯·索尔克为儿童接种


1952年,乔纳斯·索尔克同他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首个有效的小儿麻痹疫苗。几项重要研究显示,新疫苗对于克制几种不同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都极为有效。三年后,也就是1955年,美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儿童小儿麻痹疫苗接种,这使得随后几年里小儿麻痹病例大幅下降。1953年到1957年,病例从3.5万下降到5600;而到了1961年,全美仅有161个小儿麻痹病例。


20世纪60-70年代,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研制成功。


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天花病已从地球上根除。这是医学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994年,美国宣布已根除小儿麻痹症。2002年,小儿麻痹症在欧洲被消灭。今天,只有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还有小儿麻痹案例。



阿富汗儿童接种小儿麻痹疫苗


1998年,关于疫苗的争议性文章出现。英国研究人员安德鲁·韦克菲尔德 (Andrew Wakefield) 在《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麻疹疫苗将导致自闭症。此后,这篇文章被发现造假,而韦克菲尔德也得到了疫苗生产商反对者的资助。


尽管真相披露,但损失已经造成。在英国,疫苗接种率从92%下降到80%,这也催生了反疫苗运动 (Anti-Vaxxer) 在美国再次兴起。


2006年,首个人类乳突病毒 (HPV) 疫苗研制成功。


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公布了自2000年宣布麻疹根除后新出现的最高病例数字。

 

结语


尽管人类在对抗那些恶性疾病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很多疾病仍然需要我们去解决,单纯疱疹、疟疾、淋病、艾滋病、埃博拉、寨卡……除此以外,有研究显示,近年来美国针对疫苗的反对情绪有所上扬,这直接导致了疫苗接种率的下降,有些已经号称被消灭的疾病甚至重新复苏。然而这只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这两天广受关注的山东疫苗案不得不让人心寒。非法产运也罢,借此炒作也罢,人心的疫苗何时才能研制成功?


附:世界卫生组织公告


世界卫生组织了解到中国近日的疫苗事件,报道称一家庭购买疫苗并转售给医院和接种点。中国政府正积极调查此案,调查结果将在数日后公布。世卫组织将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时刻准备为国家卫生部门提供支持。


疫苗应该正确储存和管理,否则将失去效力或降低效力。但必须注意的是,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在本事件中,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儿童面临的风险在于缺乏对疾病的预防能力,这也是接种疫苗的目的。


世卫组织了解到中国扩大免疫规划使用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且通过接种疫苗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和新生儿破伤风,并使中国的疫苗可预防疾病处于较低的水平。世卫组织鼓励中国的父母继续通过常规的预防接种来保护儿童免受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伤害。



参考文献

http://www.medicaldaily.com/history-vaccines-variolation-378738

http://www.shifee.com/content/8149.html






(本文来源:知社学术圈)

本文网址:http://www.cscip.cn/changshashishanghuiminyingqiyekejichuangxinpingtai/2483.html
协同创新
更多>>联系我们

协同创新平台

联系人:杨周静
电 话:0731-88830520 
传 真:0731-88830520 
Q    Q:524434209
地 址:长沙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