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同创新 > 协同创新平台 > 正文
协同创新平台

乡村振兴需要新视野、新模式、新思维

作者:管理员 来源:转载 日期:2019/3/15 15:40:44 人气:7 标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三农”全面发展的新征程,广大的乡村因此成为新时代一片希望的田野。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庞大农村人口,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独特国情。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需要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怀着对自然时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土地、对农耕文明的感恩之情,我们和从事三农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一起,致力于做好乡建理论传播者、乡建系统服务平台打造者和乡建产业生态链推动者。在深耕乡村建设20余年间,参与和推动河南信阳郝堂村、海南博鳌南强村为代表的一批美丽乡村,探索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实践。在长期的乡村建设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乡村振兴需要新视野、新模式、新思维。

一、乡村振兴需要新视角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能否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成败。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1. 要有国际视野。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目前,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品质远高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一些乡村庄园甚至成为接待外国元首的外交场所。然而,这些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日本积极推行“造村运动”,通过政府扶持和农协引导,在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乡村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德国着力实施“村庄更新”计划,以产业的“逆城市化”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以“村庄更新”突出乡村规划提升生活品质,以欧盟“引领项目”促进乡村地区综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荷兰则推行“土地整理”,强调统一规划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水资源管理,注重有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品质、生态进程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提高了乡村景观的视觉品质。我们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同时,还要顺应世情国情农情的动态变化,集思广益,科学推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乡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世界乡村振兴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体制的独特魅力。

2. 要有历史视野。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时代对乡村的管理和治理中,逐渐形成了保甲、乡约、社仓、社学等颇具特色的社会组织和机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以“拯救农业”“建设乡村”为口号,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动乡村建设。“到民间去”、搞“民众教育”和“乡村建设”,一时成为十分趋时的社会潮流,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时主要社会、政治力量规划未来的基点。最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全面抗战爆发,运动被迫中止。乡村建设运动希望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具有社会改良的性质,虽然在实际上未能达到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但是仍然在某些方面对农村的发展起到过有益的作用,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借鉴古今中外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先后经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以历史眼光来看,我国的乡村振兴尚处在初始阶段,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更多地还停留在图纸上、规划中。展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已经迎来了极佳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历史视野,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3. 要有人文视野。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传统古老的乡村传承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着中华民族历史遗留的习俗、礼仪、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元素,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深深地沁入民族的集体血液之中。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急剧推进,中国的乡村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生活,汹涌的市场化、城镇化浪潮给古老的农村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破坏、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古老的农村焕发生机,共享时代的荣光,就是既要在发展中珍视历史传承,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美丽乡愁,更是要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到实处,充分发掘乡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科学引导和改造传统乡土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变,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更好地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乡村振兴需要新模式

“乡村是中国未来的奢侈品。”乡村的土地、生态、产品、生活方式等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也颇有价值,但是在当前阶段,乡村的内在价值并未被充分发掘出来。而且,“每个乡镇的长相都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个乡村的资源禀赋、问题成因等等因素,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创新开拓新的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1. 要探索农业产业新路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农业。自古以来,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成人类生存所需求的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中国有非常古老的农业传统。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始终坚持从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点出发,保持传统农业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走有机生产、绿色生产、多样性生长的道路。这是一条与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完全不同的道路,不但满足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安置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还因此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基于这些基本国情,我们认为,这也正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只有坚守农业生产的丰富性、多样性,才可能找到我国农业产业的现实出路和未来选择。我们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也有一些探索。这其中,有海南省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智慧农业的样本——海南海口石山农业互联网小镇,2018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该镇施茶村石斛园,并在此作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的重要指示;此外,还有全国最大湘枳壳种植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人均收入将从2000元提升到20000元,带动当地贫困户全面脱贫。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大力推行以农业产业为龙头的“一乡一品”运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适度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使一个乡(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提升乡村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整体实力。

2. 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开了绿色,乡村也就失去了本色。然而,在一些乡村,农业产业结构依然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农民增收难度较大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农民只能“守着金山讨饭吃”。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将“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发布,倡导通过农业搭台,旅游唱戏,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在乡村“好风景”中培育“好钱景”。如何实现既要能唱戏,更要唱得长久,我们秉承“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艺学习等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一体化乡村建设体系,努力建成了一批“让鸟回来、让年轻人回来、让文化和民俗回来”的美丽乡村,在海南博鳌南强村,我们以“渔村、侨乡、农旅”为主题,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南强村也被因此誉为“乡村振兴的海南样本”“博鳌论坛的田园名片”。在乡建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旧貌换新颜,以“村在山中、人在绿中、美在心中”的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3. 要探索艺术设计新路径。生态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艺术和设计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气息,需要通过艺术和设计这把金钥匙来开启价值实现和魅力绽放之门,以便与现代化的生活更好地接驳。日本新潟县南部越后妻有地区有两百多个村落,历史上曾经是人口密集之地。上世纪50年代日本城市化加速后,这里人口外移、老龄化、梯田荒废、传统产业衰退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1996年,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主张用艺术来拯救农村,利用该地区保存完整的文化景观寻找创意灵感,策划大地艺术节,以艺术的形式唤醒地区活力,进而促进当地传统产业再生。至今,大地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七届,创作作品2000余件,覆盖该地区200多个村落,累计275万人次参观,综合拉动经济数百亿日元。在2018年上海进博会上,这种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的首个海外项目还正式签约落地浙江桐庐。用艺术改造乡村,做到既守住环境本色、又增添发展亮色,就是要尊重保护好当地农村的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促进当地村民的参与意识,让农民从事附加值更高的新农业、享受更现代的农村生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同时发挥艺术家的主导作用,通过艺术铸魂,为乡村发展赋能,进而带动文创产业,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美丽如画”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如画”乡村。

三、乡村振兴需要新思维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我们深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广袤乡村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1. 要培育有理想和情怀的新农人。乡村振兴,有人说,就是要种好庄稼建好房,这样说没错,但是仅仅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六大建设缺一不可。而且,农业是投入大收益慢的行业,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有的就项目本身甚至根本就不太可能见到收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努力培养一大批心系农业、心向农村、心爱农民的有理想和情怀的新农人,鼓励他们跳出乡村振兴就是单纯田头农活的思想窠臼,支持他们不局限于小农经济的眼光和思维,也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产业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让乡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真正与党中央的伟大战略构想同步合拍、同频共振。同时,要建立乡村振兴智库,组织有理想和情怀的专家学者,在做好一个个乡建示范点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探索和触碰,去发现政策的短板,呼吁政策的突破,推动政策的改革。

2. 要统筹考虑激活涉农资源。“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之本、农民之根。”在推动乡村发展过程中,德国始终注重“城乡等值化”理念,将乡村土地整治作为切入点,在不同阶段赋予其不同功能。早期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对土地进行平整,推进小块变大块以提高生产效率,后来,把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作为重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重点突出景观和环境保护。在影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中,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政策安排。在特定政策下,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13亿人的口粮,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就有“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等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政策。2018年,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统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然而,当前正在实行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等政策是为脱贫攻坚量身打造的,已明确政策有效期将于2020年底截止。在这些政策集体到期后,政策的过渡延续问题应当提前考量谋划。而且,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在操作上并没有与推动乡村振兴深度有机融合。如果能够将土地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推动土地整治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旅等相结合,可望走出一条新路。目前,我们正在湖南南县实施集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旅游、乡村金融于一体的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项目,这也是湖南省首个“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试点。项目将通过土地整治等做好“田、水、路、林、村”等农村纹理和底色,再通过“土地整治+”战略,为乡村注入产业、生态、文教、旅游等功能,实现理念导入和产业配套,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有望探索出一条基于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土地整治将未利用地开发、劣质耕地提质改造,不仅保障了耕地质量、数量与生态平衡,还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也为建设具有乡土风情的村镇、打造特色产业、统筹解决美丽乡村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提供资金来源,可谓一举多得。

3. 要引入新的经营主体。这些年来,有许多优秀民营企业扎根乡村建设,积累了一些领先业界的理念、人才、经验、技术等优势,却往往因为社会资源、特别是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相反,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许多国有企业集聚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拥有强大的资源和实力,也本应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然而,却往往因为缺乏乡村建设行业相关的经验、人才与技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如果能够出台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入股优秀的乡建民营企业的政策举措,由国有资本承担社会投资人角色,而民营资本承担产业运营人角色,这样就可以将双方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合力。目前,我们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国企开展合作,通过共同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现代农业公司等方式,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合作推动乡村振兴项目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4. 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就是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见,乡村振兴决不是一篇浅尝辄止的小文章,而是一个大命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同心协力,才能行稳致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特别是需要协同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政府的力量,特别是村镇干部。他们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有生力量,也是党和国家培养并储备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应当让他们切实感到“眼有盼头,心有奔头,干有劲头,干好了能出头”。二是农民的力量。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人。要尊重农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乡村,做一些“穿衣带帽”“搓澡擦背”的事,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农民,伤害农民的尊严。三是企业的力量。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在现实情况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离不开企业这个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绝不能剥削农民,也绝不能掠夺农村资源,而是既要“建设美丽”,更要“经营美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四是社会的力量。今天,乡村社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治理问题也因此具有了综合性、复杂性和琐碎性的特点,农民的许多诉求往往不是某个专业部门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是要发挥乡镇“多面手”的功能与作用。

(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发起人 孙麟)

本文网址:http://www.cscip.cn/changshashishanghuiminyingqiyekejichuangxinpingtai/4590.html
协同创新
更多>>联系我们

协同创新平台

联系人:杨周静
电 话:0731-88830520 
传 真:0731-88830520 
Q    Q:524434209
地 址:长沙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