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同创新 > 协同创新平台 > 正文
协同创新平台

【推荐文章】当基建项目不再与地方财政挂钩

作者:管理员 来源:PPP聚焦 日期:2019/8/20 11:30:51 人气:26 标签: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基建项目不再与地方财政挂钩?听起来似乎很魔幻,但事实早已如此,城投公司纷纷发布公告宣称不再担任融资平台职能,新预算法把政府的收入支出完全分离…当基建项目不再依靠地方财政,又该何去何从?
一、表内债务的一再放宽
自隐性债务严查后,财政系统采取的是“开明渠、堵暗道”的策略,对于政府隐性债务持零容忍态度,不仅从政策上严格限制,甚至要求终身追责领导干部。另一方面,则加速开启了地方债的发行规模,不仅常规品种如火如荼,还新增了各类专项债券。截止到7月,本年度地方共新增地方债2.55万亿,其中1.68亿元都是专项债券。
不仅表内债务的额度一再放宽,地方债的使用方向也一再放松。《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得超越项目收益实际水平过度融资。
从规模和力度来看,似乎都非常全面、到位,但实际上情况上地方投资,尤其是基建增量依旧疲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二、增量资金都去哪儿了?
从地方债的新增规模来看,地方政府手中是有增量资金的,但增量项目却很少,钱都去哪儿了呢?从地方实际情况来看,增量资金大部分都进入了存量项目以及偿还债务,也就是说地方隐性债务虽然不再新增,但地方政府仍有偿还压力,并且在建项目部分资金缺口依然巨大,短时间内很难再上新项目。
这与地方融资平台的现状基本一致,虽然资金有所松动后大家都续上了血,但资金状况仍然谈不上宽裕,能把手头上的项目进行下去就算不错,新的项目会做些前期工作,但谈到实际进展,就还是一个难题,毕竟融资平台转型究竟怎么搞,还是一个难题。
三、基建导向的转变
另一方面,基建投资的导向也在起变化。过去我们的基建投资,重视的是建设过程,是在建设过程中对地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固定资产投资。但是随着基建投资的加码,刺激作用却越来越不明显,加之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基建政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政府直接投资基建的脚步渐渐停了下来。
自近年以来,基建投资的导向从建设转向了运营,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够持续运营的基建项目,才对经济有持续的刺激和提升,如果只有建设的过程,那么显然这样的投资是低效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政府职能定位的改变,政府是市场的监督者,企业才是投资的主角和主力选手,即使企业是国有独资,但企业就要依照企业的制度去运作。
因此,未来基建项目的导向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投资与补贴,当好“裁判”,但实际的工作,则市场化、交给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投资产出。
四、间接收入转为直接收入
在传统政府投资模式下,政府作为基建项目的操盘人,是将整个基建项目的投入与产出都纳入报表范围的。但是由于许多基建项目是公益性的、不收费的,另一些即使有收入,其投资回收期也相当的长。另一方面,政府及平台的资金却是短期限的,这就造成了政府短期内财务状况的恶化,也是“地方政府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因此,基建市场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当基建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不再纳入政府报表,政府只需承担缺口补贴,政府的负债率、财务状况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开放后的基建市场也为企业打开了新的投资方向。对于基建的投资人而言,过去的项目是由政府付费,项目的真实收入与他们无关,而如今的模式下则转变为了直接收入,终于能够将投入与产出真正的挂钩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建项目依然是基建项目,项目也依然能够拿到政府的补贴,但是项目本身却不再与财政资金直接挂钩,更多的是与项目本身挂钩。
五、债权与股权的流转
在过去,基建项目谈股权是无意义的,因为一切都由政府负责,给基建项目融资等同于地方政府的信用借款,收益也是固定的。并且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股权等同于债权,不过是明股实债罢了。但基建投资的属性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向后,似乎股权与债权真真实实的有了区别,但是有一件事始终是金融机构所担心的,投资股权是有风险的。
投资自然是有风险的,但没有风险的投资也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风险与收益是否对等,风险是否可控,风险划分是否合理。就目前来看,基建项目只要合规,风险是较低的,但是由于市场化时日较短,市场中尚未出现一批成熟的、具有稳定运营能力的企业,导致项目不确定性高,收益与风险无法对等。
因此,随着行业的成熟、企业的成长,未来基建的股权投资市场,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六、区县对资金的渴求
由于过去基建项目与地方政府财力挂钩,市场就出现了越富有的政府融资能力越强、越穷的政府融资能力越弱的情况,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是,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往往已经相对完善,基建的增长有限,真正需要投资的却是那些缺钱的、正在快速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我们的基层——区县级政府。
长期以来,区县级政府的基建项目融资都是一个难题,期限短、成本高,完全超出了项目本身的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外部压力,区县级政府的投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甚至愿意负担超出正常水平的融资成本,这也反过来造就了区县政府更加复杂的内部情况——隐性债务多、融资成本高。
但是,如今的状况为区县级政府迎来了转机,当项目融资不再依赖财政也不再固定收益,那么更多的焦点就放在了项目本身。区县级项目,为了吸引社会投资人,其本身的收益水平就需要高于市场平均,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因此在项目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投资区县项目显然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既解决了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又满足了金融机构的收益需求,可谓皆大欢喜。
七、新的基建项目融资逻辑
时代变了,项目的主体变了,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变了,那么融资逻辑是不是也该变了呢?
在新的背景下,基建项目的融资逻辑显然应当改变了。过去我们把所有的基建项目都当成债权来做,如今显然不再那么简单;但是这样的变化显然是件好事,收益开始随着项目本身、项目主体开始浮动,融资也逐渐市场化。每当传统的逻辑被打破,总会产生新的机会,这次,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本文网址:http://www.cscip.cn/changshashishanghuiminyingqiyekejichuangxinpingtai/4705.html
协同创新
更多>>联系我们

协同创新平台

联系人:杨周静
电 话:0731-88830520 
传 真:0731-88830520 
Q    Q:524434209
地 址:长沙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