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正文
公司新闻

中南大学法学院蒋言斌教授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作者:易玲 来源:文化法与文化遗产保护 日期:2016/7/25 22:20:05 人气:17 标签:


中南大学法学院蒋言斌教授、刘强副教授,湖南女子学院屈振辉副教授及全体学员合影

       2016年7月25日上午9时,“文化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暑期学校邀请了中南大学法学院蒋言斌教授为学员们做了一场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专题讲座,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刘强副教授主持。蒋教授在中南大学法学院先后担任民商法与经济法教研室主任,民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知识产权法》、《罗马法概论》、《知识产权概论》、《经济法》、《商法》等课程。

       蒋教授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民建湖南省委经济与法律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检察院特约检察员、长沙市政协常委和立法协商专家组副组长、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监督员、商务部海外企业知识产权援助中心专家、中国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专家、湖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民商法研究会理事、AIPPI(世界知识产权研究中国分会)会员。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若干项;著作教材有:《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著有学术论文“古罗马《十二表法》中元规则体系及其现代法律思考”、“知识产权国际调节—与漆多俊先生的国际调解理论的共鸣”、“给予专利犯罪在专利宣告无效后其兴起是否执行之讨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建构”、“知识产权侵权审判中抗辩事由、产生原因及消解途径探析”、“查处专利侵权的程序框图” 、“论著作权的权利体系及法律特征”等20余篇。其主讲的《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原理、规则与案例》、《罗马法概论》等课程荣获中南大学精品课程。

       在本次讲座中,蒋教授首先以年代为线索为我们展示了从1987—2016年之间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截至2016年7月17日,我国现有50处世界遗产,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2处)之后。其次蒋教授通过全球专利搜索平台,讲述了在全球我国以“非物质文化”为检索名称所获得的专利、权利要求书等。列举了从2006—2014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1372项,以湖南省永州江永女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保护的措施。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例和数据分析后,蒋教授提出以“理、道、路”三步骤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以下三部分进行了剖析。

       第一部分提出了要从“理(why)”出发,“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首先从“人的追问”出发,以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为支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是处于人类发展金字塔的高层次的需求,物质文化是基本的需要,提出“需求之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与源端。其次通过介绍市场经济的整套理论以及运作规则,提出了“财富之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概念规则与模式。最后,通过对三种水平压力(替代品供应者、潜在竞争者、产业内部现存竞争者三者竞争压力缓解),二种垂直压力(供应商和用户讨价还价能力压力缓解)的剖析,论证了法权垄断到以市场竞争机制转变的优势,提出“市场之理”是保护动力机制。

      第二部分提出:“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模式选择”,主要从ICH—IPR的价值实现困境、实现出路、保护模式、模式选择等四个方面出发,首先用逆向思维对木桶效应进行了创新性思考,提出要从主体导向系统向价值导向系统转变,发挥长版理论优势。提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法权化途径,指出知识产权(IPR)是法律、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智力成果保护客体。它以技术发明创造为核心,在法律保护下以独占市场为特征,以谋求获得最大利益为目标的综合信息载体(TPMP)。其次在实现出路层面,论证了ICH—IPR的确权过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再次在保护模式层面,指出了专利模式、商标模式、版权模式、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模式以及运用这些模式的法律依据、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最后在价值模式选择层面,提出了ICH—IPR模式,也即以智慧成果(IP: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为核心,产品和服务为载体(P&s),市场(M)为路径,知识产权(IPR)为核心竞争力,实现利益(P)的为目的技术、市场、法律三位一体的智慧成果转化模式。掌握知识产权,就掌握了竞争的钥匙,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第三部分提出:“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主要围绕ICH—IPR模式展开论证。首先从产品结构认知、产品路径选择、产品保护模式出发,体现户要驾驭矛与盾,走自己的路。其次从ICH—IPR的权利固化、权利自我诊断、救济路径、保护策略出发,要控制“风和雨”。最后,从ICH—IPR的发现、实现、保护、转化之路出发,提出要知己知彼,走创新之路。通过这一系列的论证,使学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了体系化的认识,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全新的思考。

       最后蒋教授总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理顺、道通、路对。即有人类永恒需求为基础,以满足需求和选择保护模式为道,最后要走符合自己民族的保护路径。在将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蒋教授一直站着,始终保持激情。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蒋教授对学员们的问题一一作答,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化法与文化遗产保护

主编/易玲

编辑/黄斌

编辑/王艳秋

【文化|法治】

(本文来源:文化法与文化遗产保护)

本文网址:http://www.cscip.cn/gongsixinwen/2904.html
新闻中心
更多>>联系我们

协同创新平台

联系人:杨周静
电 话:0731-88830520 
传 真:0731-88830520 
Q    Q:524434209
地 址:长沙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法学院